陳界仁
陳界仁|1996年──2008年作品
01
關於陳界仁 About Chen Chieh-Jen

我所關心的歷史,是在那被合法性所排除的「歷史之外」的歷史,那屬於恍惚的場域,如同字詞間連接的空隙,一種被隱藏在迷霧中「失語」的歷史,一種存在我們語言、肉體、慾望與氣味內的歷史。

 

|陳界仁1

 

|藝術家陳界仁(1960-)

 

陳界仁出生於1960年,目前工作及生活於台北,是在國際藝壇上最受矚目的台灣當代影像藝術家,曾經參加台灣及國際重要藝術雙年展,包含:台北雙年展(1998/2002/2004)、聖保羅雙年展(1998)、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1999/主題展2005)、里昂雙年展(2000)、光州雙年展(2000)、上海雙年展(2004)、利物浦雙年展(2006)等,以及舉辦國際重要美術館個展,包含:法國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ASIA TICA II 陳界仁」(2001)、美國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凝結:五件陳界仁的錄影作品」(2007)、西班牙馬德里蘇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軍法局─陳界仁個展」(2008),並於2009年以視覺藝術家身分獲得第十三屆台灣國家文藝獎。

 

陳界仁從自身經驗出發,長期對台灣歷史以及社會現象進行觀察,探討在「權力不對等」、「既有體制下的壓迫」又或是在「消費文化下的從眾習慣」下,弱勢者如何被主流敘述忽視、隱藏及遺忘。

 

陳界仁的創作以影像編輯及錄像作品為主,對所關注的社會及時代議題進行重現、參與以及再詮釋,留下他對這個時代的自我書寫,期以在被隱匿、斷裂的歷史片段中,做出一絲絲的反抗與提醒。

 

|展場照  |陳界仁,〈加工廠〉,2003,超16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31分鐘09秒

 



陳界仁,〈加工廠 I〉,2003,42x70cm / 110x170cm,彩色相片
更多
   

 

如果藝術家要表達痛苦,就要問為什麼痛苦。

即使再現不可能,也要進行再想像再書寫。

 

|陳界仁2

 

在台灣解嚴後,走向政治社會批判的藝術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能夠長時間關注及挖掘議題,並提出質疑及反思的藝術家,唯有陳界仁一人,他至今仍創作不輟,是台灣及國際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台灣的藝術創作者面對政治性議題,大部分以一種「旁觀」、「嘲諷」或單純挪用政治象徵性元素加以拼貼和改造的手法表達其政治批判意見(如解嚴之後九十年代的政治藝術潮流),這其中至今仍有意識且持續地處理與面對當下糾結、棘手的政治性議題的屈指可數。

 

陳界仁幾乎可說是目前唯一以創作明確建構出跨時代性史觀,提出核心問題,並試圖觸發產生個體或群體行動力的藝術家。

 

|鄭慧華 藝評家3

 

以下將介紹陳界仁1996年至2008年間作品,包含:《魂魄暴亂1900-1999》(1996-1999)、《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加工廠》(2003)、《八德》(2005)、《繼續中》(2006)、《路徑圖》(2006)及《軍法局》(2007-2008)。

 

 

 

 

1陳界仁,〈招魂術──《魂魄暴亂 1900-1990》創作自述〉。
2陳界仁,〈陳界仁:我的攝影暴力美學〉,《南都周刊》,2010年。
3鄭慧華,〈陳界仁的創作:作為「他者」,到歷史主體的「自我賦權」〉,《當代藝術&投資》32期,2009年,頁30。
02
《魂魄暴亂1900-1999》(1996-1999) Revolt in the Soul & Body: 1900-1999 (1996-1999)

 

《魂魄暴亂1900-1999》

 

〈本生圖〉,1996,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去勢圖〉,1996,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自殘圖〉,1996,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法治圖〉,1997,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失聲圖 I、II、II〉,1997,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恍惚相〉,1998,112x150cm / 225x300cm,黑白相紙
〈連體魂〉,1998,112x150cm / 225x300cm,黑白相紙
〈哪吒相〉,1998,112x150cm / 225x300cm,黑白相紙
〈瘋癲城〉,1999,112x150cm / 225x300cm,黑白相紙

 

 

我們在審視影像的歷史時,我們會了解到邊緣區域的人與社會,在攝影史中是先成為一個「被攝者」的角色,做為「被觀看」、「被敘述」的「無語者」。

 

作為邊緣區域的藝術家,我覺得我們要談任何攝影史前,我們或許需要先談「被攝影者的歷史」。這是為何我想要在被定影的歷史影像上,重新去改寫。重新去「再敘述」的出發點。

 

|陳界仁1

 

《魂魄暴亂1900-1999》系列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史中重要的電腦後製影像作品,完成於1996年至1999年,作品包含:〈本生圖〉(1996)、〈去勢圖〉(1996)、〈自殘圖〉(1996)、〈法治圖〉(1997)、〈失聲圖 I、II、II〉(1997)、〈恍惚相〉(1998)、〈連體魂〉(1998)、〈哪吒相〉(1998)、〈瘋癲城〉(1999)。

 

陳界仁從中檢視和探討了「被攝影者」的歷史,以及在現代化歷史發展中「刑罰」與「暴力」逐步由外顯乃至隱蔽的轉變過程。《魂魄暴亂1990-1999》系列就像是一部近代刑罰及暴力史,陳界仁從〈本生圖〉出發,照片取自中國清朝年間凌遲酷刑的照片,在西方攝影者掌握主導性的攝影行為下,無法逃脫的受刑者成為「被攝影者」,陳界仁將照片重新修改,包括複製了受刑人的頭顱,加入了自己容貌成為一個旁觀者等,都加深觀看者對於照片的不安及困惑。

 


陳界仁,〈本生圖〉,1996,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更多
   

 

〈本生圖〉、〈去勢圖〉、〈自殘圖〉、〈法治圖〉、〈失聲圖〉皆以歷史照片出發,敘述著陳界仁眼中刑罰及暴力史的發展,從清朝施虐式的刑罰──凌遲及去勢(〈本生圖〉、〈去勢圖〉),到國家建構下的體制性暴力及族群自殘──中國國民黨的清黨、國共內戰的屠殺及台灣霧社事件的鎮壓(〈自殘圖〉、〈法治圖〉、〈失聲圖〉)。

 


陳界仁,〈失聲圖 I、II、II〉,1997,104x130cm / 208x260cm,黑白相紙
更多
   

 

到了〈恍惚相〉、〈連體魂〉、〈哪吒相〉、〈瘋癲城〉,陳界仁不再以歷史照片為依據,畫面完全出自於陳界仁虛構的想像,討論的是陳界仁親身經歷的戒嚴史──暴力不再以外顯的方式呈現,而是透過國家機器施展其控制力量。

 

陳界仁透過《魂魄暴亂1900-1999》系列作品提出了一連串的問題批判,包含攝影史下西方與非西方的關係,攝影行為與權力之間的關係,刑罰、暴力與現代化國家的發展,歷史敘事中的隱藏性,以及刑罰內化後的未來面貌等等。

 

從陳界仁的圖像批判,我們會提出的問題是︰以陳界仁所說的「經歷歷史被肢解、凌遲」的當下認知狀態,觀看歷史者要從何而得知自己被體系化遮蔽的認知?從陳界仁的症狀展演,我們則必須繼續問:陳界仁圖像中的自殘與受難衝動以及憂鬱狀態向我們展示了什麼樣的歷史狀況?冷戰與戒嚴時期結束之後﹐或是看似結束,其實尚未結束,我們如何面對台灣社會文化中承載此認知隔離的效果?這種累積的隔離肢解效果如何以身體化的症狀方式出現於社會的角落中?

 

|劉紀惠 藝評家2

 

 

 

 

1鄭慧華,〈被攝影者的歷史──與陳界仁對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典藏今藝術》129期,2003年6月。
2劉紀蕙,〈「現代性」的視覺詮釋︰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中外文學》30卷8期,2002年1月。
03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 Lingchi -- Echoes of a Historical Photograph (2002)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超16mm轉DVD,三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局部有聲,21分鐘04秒

 

 

陳界仁再一次以凌遲為主題所拍攝的影片《凌遲考》,其中所要放大和延擴的議題為:被延遲的痛楚和恍惚,並以其探討台灣當下生活的現狀。

 

更準確地說,《凌遲考》這部影片不是要再次談論歷史,而是談由歷史所構成的現在──一種歷史的結局──被延遲了的當下。

 

陳界仁也以「延長」的手法(影片的慢速與時空的交錯),將恍惚放大、當下延展,唯有這樣對剖開傷口的逼視,我們才再次進入時空的軌道,體會著為緩慢速度所襲捲和所麻木的痛楚,那同時也是對此時此刻(記憶)的近距離觀照。

 

在影片中,對當下現實的指涉和象徵無所不在,成為一個由過去至現在的循環體。

 

|鄭慧華1

 

|展場照  |陳界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超16mm轉DVD,三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局部有聲,21分鐘04秒

 

|展場照  |陳界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超16mm轉DVD,三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局部有聲,21分鐘04秒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是陳界仁於2002年完成的局部有聲錄像作品,構想起源於一張1905年由法國士兵在中國拍攝的凌遲酷刑照片,照片中受刑者胸膛上兩道幽深的傷口,陳界仁彷彿看到了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通道」,通道一邊是透過歷史照片了解過去的殘酷黑暗,而另一邊更揭示了逐步顯現的「現代化」凌遲歷程。

 

凌遲的意象無所不在,日本731部隊的人體實驗室、台灣冷戰時期的政治犯監獄、跨國企業工廠排放的重汙染,乃至剝削廉價勞動力惡性關廠的加工廠等,凡是被重複、無止境、非人道所折磨狀態,皆得以用「凌遲」形容。

 

影片中凌遲受刑者那一抹難解的微笑,也是陳界仁想探究的一環,當被束縛、恍惚的受刑者望向攝影機,就像是透過鏡頭望向觀看者、望向未來,他可以不只是被動的被記錄,他掌握著「能動性」,所以那淺淺的笑意被陳界仁解讀是一個具有「主動性」與「反擊性」的微笑,目的是為了讓觀者產生困惑感,有了困惑感,這凌遲影像就衍生出「後延意義」──使後續人們持續關注,影片也能存在下去。

 



陳界仁,《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2002,超16mm轉DVD,三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局部有聲,21分鐘04秒
更多
   

 

另外,從《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開始,陳界仁的創作即開始以「當下的生活現狀」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2影片中以台灣的失業勞工和學生為主要的演出者,所使用的道具、服裝和髮飾等,也混雜著不同時代的形式,影片中出現的五個建築遺址中也包括了1996年聯福製衣廠惡性關廠後的女工宿舍,藝評家鄭慧華曾經這麼評論:

 

《凌遲考》中,著現代服裝的勞工出現在歷史事件的重現中、廢棄工廠與歷史廢墟同時存在,並刻意使受凌遲的人保留著當代的髮型,陳界仁以歷史為出發點探討關於當代的生存議題。

 

|鄭慧華3

 

 

 

 

1鄭慧華,〈被攝影者的歷史──與陳界仁對談《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典藏今藝術》129期,2003年6月。
2鄭慧華,〈時間的故事──陳界仁的《八德》〉,《典藏今藝術》159期,2005年12月。
3鄭慧華,〈時間的故事──陳界仁的《八德》〉,《典藏今藝術》159期,2005年12月。
04
《加工廠》(2003) Factory (2003)

 

《加工廠》

 

〈加工廠〉,2003,超16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31分鐘09秒
〈加工廠 I、II、III、IV〉,2003,42x70cm / 110x170cm,彩色相片

 

 

碰到那些曾經在工廠工作的女工是偶然的。

 

我問她們在工廠做什麼?「打扣洞」,問她們做了多久,她們說:「二十年」。那二十多年的時間是什麼?我們因為加工業才富裕起來,大家或多或少都在這整個加工史裡,我想拍攝《加工廠》不是僅想要聚焦在加工歷史或女工因惡性關廠的抗爭史,而是對「時間存在的狀態」感興趣。那些佈滿灰塵的空間和她們的臉孔──即使是沉默無聲,都折射出我們自身的歷史和生存狀態。

 

|陳界仁1

 

《加工廠》系列是陳界仁於2003年完成的無聲錄像作品及劇照輸出作品,以台灣近三十年的加工產業歷史切入,反思勞動者在資本主義下的被動性與接近輪迴性的宿命。

 

六零年代的台灣在資本主義配置下成為「世界工廠」,但在九零年代之後,全球經濟型態重新編列,台灣不再享有廉價勞工帶來的經濟盛況,逐漸面臨工廠外移至成本更低廉的勞力密集國家的窘境,工廠大量關閉、裁員,進而產生「具移動性」的產業工廠隨心所欲、自由翱翔,與「不具移動性」的失業勞工苦守原地的對照。

 



陳界仁,〈加工廠 I〉,2003,42x70cm / 110x170cm,彩色相片
更多
   

 

陳界仁取景的荒廢成衣廠內,可一眼望見遺留下的生產機具、工作桌椅、打卡鐘、電風扇等,這些廢棄物件被丟棄在原地,像是生根般地停滯於廠內,影片中參與的女工們,回到昔日熟悉的工作場所,開始慣性地操作縫紉機,自主地與空間事物產生互動。

 


陳界仁,〈加工廠 II〉,2003,42x70cm / 110x170cm,彩色相片
更多
   

 

整部影片由陳界仁邀請女工們回到舊地拍攝,與台灣加工廠區的官方黑白宣導片交互穿插,以無聲與緩慢的敘事方式,重構再現那消失的集體性記憶,凸顯在國家社會前進的腳步下,弱勢勞工的可替代性、不可移動性、與可遺忘性。

 

我處理的是已經結束的時代,思索這些生命經驗的意義。一個產業、一座工廠雖然結束,但人並沒有消失;產業歷史也許是過去式,但場景與人還在現在式,甚至發生『後延』──巨大的影響,台灣仍有多少人被『捲入』加工狀態,至今仍無法脫身。

 

|陳界仁2

 

 

 

 

1鄭慧華,〈充滿想像、並且頑強的存在──與陳界仁對談〉,《現代美術》112期,2004年2月。
2滕淑芬,〈單打獨鬥的錄像藝術家──陳界仁〉,《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7月。
05
《八德》(2005) Bade Area (2005)

 

《八德》

 

〈八德〉,2005,超16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30分鐘
〈八德─辦公室 I、II、III、IV〉,2005,42x70cm,彩色相片
〈八德─屋頂 I、II、III〉,2005,120x170cm,彩色相片
〈八德─放映 I、II〉,2005,95x150cm,彩色相片

 

 

《八德》是陳界仁於2005年完成的無聲錄像作品及劇照輸出作品,討論在全球化及都市化的影響下,產生了資本及人才聚集的都會型城市,同時也出現了在產業變遷失利和在國家資源分配不均之下,逐漸走向衰頹及萎縮的邊陲型區域,這些區域可以叫做「八德」,也可以是任何其他名字,但相同的是,它都被人們漠視,難被正視其存在。

 

|展場照  |陳界仁,〈八德〉,2005,超16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30分鐘

 



陳界仁,〈八德─屋頂 II〉,2005,120x170cm,彩色相片
更多
   

 

雖然我將這件作品取名為《八德》,但我並不是要真實紀錄或具體呈現任何一個叫做「八德」的地方。……它原有的意義和當地生活經驗所存在的「斷裂」關係,就某些角度而言,像是對這些地方發展的「預視」。

 

|陳界仁1

 

圍繞在「都會」之外,這無數的邊緣地帶和印象中的「進步世界」之間,存在著超乎我們所能想的時間、空間斷裂和距離。

 

《八德》中的不真實感,著實也來自於我們對這樣的生存狀態的漠然。然而,陳界仁將它推向我們的眼前,使原本沉默的時空、人物開始對我們陳述他們自身。

 

|鄭慧華2

 

《八德》的創作構想源自於陳界仁看到一個標榜「宏觀大鎮」的建築招商廣告,廣告沒有搭配精美圖片,只有四個大字,依循廣告的指標,印入眼簾的是一片荒蕪、未開發的空地,與斗大的廣告稱號有著顯著的落差。

 

這塊廣告所指的空地周遭充斥著各種廢棄廠房,等待的是遙遙無期的轉賣、拆卸或是重建,而這個「區域」內的居民也因應著外在條件的改變,尋找自我謀生的方式。

 

在《八德》影片中,幾位臨時工重複搬動老舊電腦或廢棄辦公桌椅,這樣的勞動行為是否意味著臨時工們為了生活只能不斷重複勞動?而搬動的物品沒有離開廠房,又是否意味著臨時工們已經無力離開這個「區域」?縱使環境早已物換星移、面目已非,他們也只能自我調適、隨波逐流。

 

在時代與經濟體系快速變遷的當下,人們無力預測及掌握未來,影片中的臨時工們也只是我們生活中持續普遍出現的情景,而「宏觀大樓」的未來,對區域內的居民來說是蔚藍的天空抑或是轉眼即逝的海市蜃樓,也許已不重要,他們只是持續困守原地生活著。

 

 

 

 

1鄭慧華,〈時間的故事──陳界仁的《八德》〉,《典藏今藝術》159期,2005年12月。
2鄭慧華,〈時間的故事──陳界仁的《八德》〉,《典藏今藝術》159期,2005年12月。
06
《繼續中》(2006) On Going (2006)

 

《繼續中》

 

〈繼續中〉,2006,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26分鐘56秒

 

 

《繼續中》是陳界仁於2006年完成的無聲錄像作品及劇照輸出作品,敘述兩位朋友「在這個地方」的生活和工作狀態。

 



陳界仁,〈繼續中〉,2006,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26分鐘56秒
更多
   

 

影片分為兩段,第一段是拍攝陳界仁在高雄85大樓上班的朋友,過半樓層因為經營問題而多年閒置,這位朋友的公司就在85大樓內,整間公司的員工只有他一個人。摩天大樓作為現代化國家的一種展示成果,但是外表華麗的摩天大樓,內部卻顯得空無寂寥,彷彿是一座現代化監獄,就像是這個社會對「現代化」的慾望和焦慮所投射出來的海市蜃樓。1

 

第二段是拍攝陳界仁一位持續參與台灣反戰與反全球化運動的左翼學生,在一座荒廢的地下停車場,他以一台貨車及一台手工油印機,持續宣傳發表他的理念,他在幽暗的環境中吸取外在資訊,最後開車離開停車場,來到信義區101大樓附近街道,拉開車棚,開始發放自己印製的傳單。

 

陳界仁在創作自述如此敘述:「如同我們尚未從冷戰意識中走出現實處境,這部關於在地政治的短片,對我而言,也還『尚未完成』」,仍是『繼續中』。」

 

 

 

 

1陳界仁,〈《繼續中》創作自述〉。
07
《路徑圖》(2006) The Route (2006)

 

《路徑圖》

 

〈路徑圖〉,2006,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和彩色,無聲,16分鐘45秒
〈路徑圖 I、II、III〉,2006,75x100cmx2cps,銀鹽相紙輸出

 

 

透過一個曾經存在的歷史片段痕跡,陳界仁進行藝術的重新生產,他以一場「虛構的行動去轉換現實中的結局」,讓罷工行動的意義繼續延伸。

 

|滕淑芬,台灣光華雜誌1

 

《路徑圖》是陳界仁於2006年完成的無聲錄像作品及劇照輸出作品,陳界仁邀請高雄港的工人進行一場虛構的罷工運動,跨時間連結1995年至1997年的「海王星玉號」(Neptune Jade)罷工事件。

 

1995年英國利物浦二十名碼頭工人被默西碼頭(Mersey Dock)與港口公司無預警解雇,其餘四百名碼頭工人隨即圍起罷工縣展開罷工行動,也點燃了全世界碼頭工人反對港口私有化的抗爭。罷工行動持續兩年,在1997年9月一艘原定在利物浦裝貨並駛向美國舊金山區奧克蘭港的「海王星玉號」貨輪,因為國際碼頭工會的串連,各地圍起罷工線拒絕為「海王星玉號」卸貨,最後的紀錄顯示「海王星玉號」在日本神戶港被拒絕,「海王星玉號」因此輾轉來到台灣的高雄港,船公司就在高雄港將船與貨物一同拍賣掉。2

 

|展場照  |陳界仁,〈路徑圖〉,2006,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和彩色,無聲,16分鐘45秒

 


陳界仁,〈路徑圖 II〉,2006,75x100cmx2cps,銀鹽相紙輸出
更多
   

 

《路徑圖》的整體表現環繞著「如果當初」的念想,1997年的台灣因為缺乏與國際工會的串聯,並未加入當時的抵制運動,陳界仁於是在2006於高雄港舉辦一場虛構的罷工行動,以彌補台灣在全球連線上的缺席,象徵與大家重新站在同一陣線,延續築起罷工線的精神。

 

 

 

 

1滕淑芬,〈單打獨鬥的錄像藝術家──陳界仁〉,《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7月。
2陳界仁,〈《路徑圖》創作自述〉。
08
《軍法局》(2007-2008) Military Court and Prison (2007-2008)

 

《軍法局》

 

〈軍法局〉,2007-2008,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有聲,62分鐘22秒 + 〈軍法局──地圖〉,120x200cm,相紙輸出 + 〈軍法局──說明〉 120x200cm,相紙輸出
〈軍法局──臨時紀念碑〉, 2008,95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軍法局──推移者〉, 2008,80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軍法局──場景〉, 2008,100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軍法局──玻璃櫃〉, 2008,100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軍法局──幽靈〉, 2008,100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我以軍法局為隱喻的空間,主要想傳達台灣當代仍有看不見的戒嚴狀態。這些存在於當下,種族、社會、不同階級中的異議聲音,如何才能被揭露出來?

 

|陳界仁1

 

「軍法局」是台灣在戒嚴時期關押政治犯之處,陳界仁在2007年重回「軍法局」,思考台灣的戒嚴狀態是否真的已經結束?維護社會秩序的「排除」與「管理」手段是否繼續延續?不同種族、社會及階級的人民的「異議」聲音是否能夠同樣被揭露?是否對於某些人(移工、外籍配偶、失業勞工及遊民等)而言,現在依舊是個處於「戒嚴」的社會?2

 


陳界仁,〈軍法局──臨時紀念碑〉, 2008,95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更多
   

 

《軍法局》影片是從「即將來臨的零時零分,戒嚴令將宣布解除。現在是十一點五十五分五十秒,剩下不到五分鐘,我就可以離開。」的字幕開始,一名被遺忘的政治犯徘徊在「軍法局」中,到影片結束,時間還是停滯在宣布解嚴前的晚間十一點五十五分五十秒,影片中的所有人始終維持在戒嚴時間內,沒有任何人可以離開。

 

影片中出現的人物,不乏被人認知的弱勢階層,如移工、外籍配偶、失業勞工及遊民,在全球資本主義下,是否仍有某些人持續處於國家排外的管制及監視中,如片中的人物們,似乎永遠等不到黎明,只得不斷徘徊,永久困守在這虛構的監獄裡。

 



陳界仁,〈軍法局──推移者〉, 2008,80x150cm,彩色相紙輸出
更多
   

 

《軍法局》是第一部陳界仁有聲音的作品,影片中記錄了人們腳踏水泥地的聲音、人們翻閱法律書籍和判決書的書頁聲、人們集體奮力推動鐵皮的聲音等,如同人們與體制衝撞製造出的聲音。

 

我希望的是讓觀者作為主動的想像者和探詢者,能在這些多重的元素中,對影片在很多問題上所呈現的「空缺」或未說明懸置的部分,能以主體的身分去探詢:那個被遺忘的政治犯(們)是誰?這些移工、大陸配偶、失業勞工、遊民為什麼會在「軍法局」這個空間,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時間為什麼還是停留在解嚴前的五分鐘?這些代表國家管理機制的表格和個人身分之間存在什麼樣的權力關係?……

 

如果觀眾有這些疑問,我相信這會延伸和形成多重對話和書寫的空間──一種動態的空間。

 

|陳界仁3

 

 

 

 

1滕淑芬,〈單打獨鬥的錄像藝術家──陳界仁〉,《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7月。
2陳界仁,〈《軍法局》創作自述〉。
3鄭慧華,〈在「禁區」與「博物館」外,創造另一種書寫空間──與陳界仁對談《軍法局》〉,《當代藝術&投資》32期,2009年,頁36。
09
展場紀錄 Exhibitions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0
藝術家介紹 about artist
陳界仁
陳界仁
Chen Chieh-Jen
2009
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National Award for Arts)獲獎藝術家
1960
出生於台灣桃園
個展
2009
【帝國邊界I &軍法局】陳界仁個展,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
2008
【軍法局】陳界仁個展,蘇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馬德里,西班牙
2007
【凝結:五件陳界仁的錄影作品】,亞洲協會美術館,紐約,美國
2006
【路徑圖】陳界仁個展,大趨勢畫廊,台北,台灣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陳界仁個展,De Hallen美術館,哈倫(Haarlem),荷蘭
2004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陳界仁個展,Claudio Poleschi Arte Contemporanea,盧卡(Lucca),義大利
2002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陳界仁個展,廢工廠,桃園,台灣
2001
【ASIA TICA II 陳界仁】,網球場國家畫廊,巴黎,法國
1998
【魂魄暴亂—II】陳界仁個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台灣
1997
【魂魄暴亂—I】陳界仁個展,大未來畫廊,台北,台灣
11
作品選件 Selected Works
01
本生圖 1996|陳界仁
尺寸 104x130cm / 208x26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本生圖 1996|陳界仁
02
失聲圖 I、II、III 1997|陳界仁
尺寸 104x130cmx3pcs / 208x260cmx3pcs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失聲圖 I、II、III 1997|陳界仁
03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 2002|陳界仁
尺寸 超16mm轉DVD,三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局部有聲,21分鐘04秒
媒材
錄影裝置
前往m作品
凌遲考:一張歷史照片的迴音 2002|陳界仁
04
加工廠 I 2003|陳界仁
尺寸 42x70cm / 110x17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加工廠 I 2003|陳界仁
05
加工廠 II 2003|陳界仁
尺寸 42x70cm / 110x17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加工廠 II 2003|陳界仁
06
八德─辦公室 IV 2005|陳界仁
尺寸 42x7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八德─辦公室 IV 2005|陳界仁
07
八德─屋頂 II 2005|陳界仁
尺寸 120x17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八德─屋頂 II 2005|陳界仁
08
繼續中 2006|陳界仁
尺寸 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彩色,無聲,26分鐘56秒
媒材
錄影裝置
前往m作品
繼續中 2006|陳界仁
09
路徑圖 2006|陳界仁
尺寸 35mm轉DVD,單頻道錄影裝置,黑白和彩色,無聲,16分鐘45秒
媒材
錄影裝置
前往m作品
路徑圖 2006|陳界仁
10
路徑圖 II 2006|陳界仁
尺寸 75x100cmx2cps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路徑圖 II 2006|陳界仁
11
軍法局─臨時紀念碑 2008|陳界仁
尺寸 95x15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軍法局─臨時紀念碑 2008|陳界仁
12
軍法局─推移者 2008|陳界仁
尺寸 80x150cm
媒材
數位輸出
前往m作品
軍法局─推移者 2008|陳界仁